新闻

返回上一页
教育传媒到校
2025年10月

教育传媒到校直击 马锦明慈善基金马陈端喜纪念中学 - 2025年10月

学术与品格双向发展 自我成长回馈社会


马锦明慈善基金马陈端喜纪念中学致力为每位学生打造一个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实现自我成长、学会关爱他人的校园环境。在崔永浩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从建设关爱校园、提升教学质量、开发特色课程、拓展多元学习以及关怀学生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套科学且富有温度的教育体系,让学生能在充满爱的学习环境下茁壮成长。

建设关爱校园 服务社区、实践共融

在过去两年,学校高度重视建设关爱校园,精心规划师资的配置:中一和中二级实行「三班主任制」;中三至中六级则采用「双班主任制」。学校今年还特别强化班级经营,并与香港中文大学的QSIP计划合作,帮助老师更高效地关顾学生。崔校长表示:「新来港学生面临文化差异、学习模式不同以及语言沟通等挑战,学校希望培养所有学生的共融意识,让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学生学会相互关爱。」

为了进一步将关爱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学校充分利用办学团体路德会的资源优势,让学生走进路德会开办的老人院探访长者,也鼓励学生关注并帮助有特殊需要的群体。通过全校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马中学生学会将「关爱校园」的理念延伸到社区,引导学生推己及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打造「高增值校园」 带动学生持续进步

在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增值校园」方面,学校的努力得到了教育局数据的认可,学生在六年的学习中实现显著的成绩提升,其中最佳五科的增值效果尤为突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提出了简单却有效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每次考试中力争两分的进步。崔校长指出:「看似微小的两分,若能在每次测验与考试中坚持,积累六年便会带来巨大的进步。为此,学校组织科主任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保障学生的高增值,其中包括借鉴『Visible Learning』理念,让教学效果更直观、更易衡量。」

倡导「小组共学」 「四学」感受学习意义

英文教学作为学校「高增值」目标的重点领域,学校首先强调老师的教学态度——每位教师坚信「每位学生都能学好英语」。今年,学校进一步增拨英文科的教学资源,新聘请了第三位外籍老师,营造更浓厚的英文语境。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倡导「小组共学」模式,采用能力混合原则,将不同英文水平的学生分配到同一小组,让英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为同侪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还能培养领导能力。

学校将这一学习模式总结为「四学」:一是「自学」,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为课堂做好准备;二是「共学」,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共学」,在组内透过讨论建构知识;三是「互学」,学生经小组内「共学」讨论交流后,再透过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进行「互学」;四是「导学」,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堂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知识。

提升教学效能 推动AI应用

学校积极拥抱科技,以「与时并进」的态度提升教学效能。去年,学校便探索利用AI技术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通过前期测试(Pretest)与后期跟踪(Protest)发现,学生不仅能在课堂外实现自主学习,英语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学校今年更计划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应用,例如辅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此外,学校还与校外机构合作,例如兴伦实验学校、Ricoh,引入更多AI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能,进一步巩固「高增值校园」的成果。

STEAM教育融合知识 接触科技拓宽视野

STEAM教育是学校的亮点之一,学校在中一级开展STEAM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去年,中一级学生便尝试制作夹娃娃机,通过贴近生活的项目,将STEAM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只要敢于尝试,就能亲手创造出实用的作品。学校亦组织学生参加多项STEAM领域的比赛,例如远赴新加坡参加国际性STEAM比赛,并荣获第三名的佳绩。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能在香港取得优异成绩,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实力。

此外,学校还计划开展无人驾驶车项目,利用编程技术控制车辆的行驶速度与方向,同时通过编程操控车载镜头。去年,学校已初步尝试开展这一项目,从设计方案到模拟比赛,学生全程参与;未来,学校希望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编程不仅能用于控制车辆,还能应用于飞机等其他机械设备的控制。让学生接触更多前沿科技,拓宽科技视野。

体现「因材施教」 丰富生涯规划

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大力推进多元学习经历,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例如开设DSE音乐科——去年,一位热爱萨克斯风,且已达演奏级水平的学生。他在DSE放榜前,已被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无条件的录取,充分体现了学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此外,学校还引入应用学习课程,例如幼儿教育、创意媒体、日文课程等。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先征集感兴趣的领域,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开设对应课程。学校将部分APL课程纳入常规课程,学生无需在放学后或周六额外抽时间上课,即可在校园内完成APL课程;若学生希望学习更多APL课程,学校还会在周六安排学生前往其他院校参加课程,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提供更丰富的支持。

多元发展平台 养成健康习惯

在课外活动方面,学校同样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平台。室内划艇是学校的传统强项,去年有学生在该项目比赛中获得全港第三名的好成绩。一位中六级学生更入选香港队,并前往内地参加训练;同时,花式跳绳也是学校的优势项目,学生多次获得全港第二名的佳绩。

今年,学校进一步充实体育教学团队,新聘请前港队成员作教练,推动学校田径项目的发展;此前,学校已有一位同样来自香港队的体育教练负责花式跳绳项目的指导。两位教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训练指导,还能将顶尖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与专业态度传递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体育领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采用「三层支援模式」 成立「辅导大使」团队

在学生辅导与精神健康关怀方面,学校采用「三层支援模式」,即通过普及性支援、选择性支援与针对性支援,全面关注全校学生的身心灵健康。学校今年特别引入了两项专业的精神健康支持项目:一项是葵涌医院及思健合作开展的「Teen使行动」,推广积极的精神健康理念;另一项是从下学年开始启动的「赛马会平行心间(校园版)」,学校已获得二十万港元的经费支持。

学校亦于去年成立「辅导大使」团队,成员优先挑选了部分在社交能力、情绪管控方面存在不足,或有潜在心理支持需求的学生。通过「助人自助」的模式,让他们在参与辅导工作中实现自我成长。去年,辅导大使已完成了赛马会的「学生守门人训练」。学校还邀请专业的艺术治疗师,提供艺术治疗与技能提升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情绪调节与人际沟通技巧。

 

教育传媒

崔永浩校長 崔永浩校长
學校圍繞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目標 学校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每位教師堅信「每位學生都能學好英語」 每位教师坚信「每位学生都能学好英语」
新聘請了第三位外籍老師 新聘请了第三位外籍老师
學校倡導「小組共學」模式 学校倡导「小组共学」模式
學生在六年的學習中實現顯著的成績提升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中实现显著的成绩提升
學校大力推進多元學習經歷 学校大力推进多元学习经历
學校還引入應用學習課程 学校还引入应用学习课程
學校在中一級開展STEAM課程 学校在中一级开展STEAM课程
學校同樣注重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的平台 学校同样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平台
激勵學生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激励学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校舍外觀 校舍外观
返回上一页